温郊乡梧地村,原称苏洋,只有寥寥数户人家,南唐时期,李氏在此开基,历经多年的开拓,扩建房舍,人丁繁盛,称之为“吾李氏开辟之地”,遂改称吾地,又称梧地。村中古迹众多,人文底蕴深厚。
梧地李氏先祖从四川历尽艰辛辗转入闽后,择居在梧地肇基立业。进村这天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,正是家乡一带的泼水节,先祖豪兴之余,才放下行囊,搭起锅灶,吃完团圆饭,举家以泼水取乐,并立下族规,定这天为泼水节,子孙世代承袭。当地古语有云“八月十五喜洋洋,泼水洗污迎吉祥。”
中秋节当天,村民会去山中选择竹节较长的苦竹,和细长的枝条来制作泼水工具。泼水工具多为就地取材,也逐渐发生着演变,最早是以木盆为主,而后变成以竹瓢为主如今变成了以竹制射水筒为主。射水筒制作简单,使用方便,射程远,深得村民喜爱。将苦竹裁成一筒,留节的空心竹筒作管,有节的一头钻一个小孔,再用木棍作个心轴,用棉絮或布捆扎在心轴,最顶端一头为活塞,将活塞塞进竹筒来回抽动,即可射出筒中之水,制作精良的射水筒射程可达十米远。
活动当天,家家户户都会把大木桶抬到村中开阔处,蓄满水以备活动使用。活动开始时,村民们齐聚村中开阔处,大家欢呼雀跃,拿着竹筒互相泼水。泼水没有老少男女之分,大家随心所欲,纵情泼水。每个参与者浑身湿漉漉,欢天喜地,乐趣无比。有些老者湿透了衣裳,还称赞泼得好。村里当年的新婚夫妻,更是泼水活动的焦点人物。即使他们躲在房间里,用簸箕挡住门窗,村人还是要从门缝、窗洞里把水射进去,直至他们打开房门,向泼水者表示谢意,人们才转向又一个战场。泼水活动进入到高潮时,一道道的水柱交错辉映,水花飞舞,笑声迭起,响彻山村,一派和谐、团结、欢乐的景象,直至天色渐晚,才穿着湿透的衣衫兴尽而归。
梧地泼水习俗是周边县市少有的民俗活动,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很高的参与度。梧地村民认为,通过泼开展泼水节活动,可以洗净脏污,带来吉祥,泼水时,不分男女老幼,百无禁忌,率性无拘,不仅可以融洽乡亲的情感更是村民团结和谐的重要纽带,对促进乡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